飛行器工程專業出身的李義章出於對CAE(計算機輔助工程)的濃厚興趣,放棄了博士學位的攻讀,進而投身CAE領域,集銷售與CAE結構工程師於一身,一干就是八年;而後又研究起飛機總體設計,創立索為系統公司,站在用戶角度去解決如何用好各種工具軟件服務於工程的問題,直到做到現在的工程中間件、知識自動化……春節前的一個下午,《中國信息化週報》副總編輯霍娜女士與李義章董事長,在索為系統北京總部會議室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高端訪談,聆聽了李總的創業經歷,在暢談企業發展與製造業產業形勢的同時,探討了兩化融合的癥結和突破的思路與方法。 學飛行器工程的為CAE放棄讀博
《中國信息化週報》:索為系統作為一家長期致力於研發連接、驅動工業軟件的工程中間件的高科技公司發展已近十年,您也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咱們先從最初談起,先談談您的職業經歷和索為系統成立的初衷。 李義章:我是學飛行器工程專業的,我的同學有很多仍然在做導彈設計、火箭發動機。但我還在學校時接觸到CAE就著了迷。在1996年左右,基於計算流體力學的CAE軟件還比較新,比如鍋爐內的燃燒如何仿真、汽輪機中的流轉如何仿真,國內好多企業沒見過。因為對CAE的濃厚興趣,我放棄了博士學位的繼續研讀,投身到CAE行業中,一干就是八年。 剛開始,CAE軟件是一個小眾市場,一套要賣十幾、二十萬美元,用的企業還很少。到了2005年左右,很多製造型企業意識到CAE的必要性,因為從設計畫圖到生產製造的流程太長,企業需要通過CAE仿真手段來縮短這個週期,降低生產風險,從而CAE的價值逐漸得到重視。 用戶市場的旺盛需求吸引了很多人去做CAE軟件的生意。很多國內的公司都是由在外企做過CAE的人出來後,帶著兩三個工程師就創辦起來的,主要靠代理國外CAE產品,簽完合同兩三個月就可以回款,賺錢比較容易。但對用戶企業而言,買了CAE軟件後的使用效果並不十分理想。某航空研究所做過統計,他們買了很多軟件工具,但使用起來的還不到30%。類似的情況在當時比較普遍。 看到行業變成如此局面,我個人內心很不是滋味,就像當年在中關村賣電腦是很高大上的工作,但後來誰都能賣電腦了是一個道理。所以,當時我就決定要想換一個角度,站在用戶端來看問題,比如飛機的設計到底該怎麼設計最合理,這些優秀的軟件工具該怎麼用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在2006年成立了索為系統公司,幫助用戶做軟件工具的集成應用平台。
索為系統成立至今一直沒有正式代理過任何國外軟件,儘管索為對CAD、CAE、PLM等工具的理解甚至比很多國內很多原廠商同行的理解還要深。因為我們認為,一旦形成了正式代理關係,那索為就得站在軟件廠商角度考慮怎麼賺錢,從某種程度上有所違背要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問題的初衷了。索為系統要做的就是站在用戶角度看整個工程過程怎麼樣才更加有效,軟件工具該如何組合使用效果最佳,從工程的角度去考慮IT工具怎麼服務於工程。 《中國信息化週報》:這樣看來,索為系統與其他公司成立的初衷和發展路徑的確不太一樣。在1995年左右,國家提出甩圖板、甩圖紙的“兩甩工程”,很多公司就是在那個時期通過代理國外軟件發展起來的。但索為不做代理,不是衝著生意去做,而站在用戶端看怎麼用IT工具。 李義章:對,IT技術和工業技術該怎麼結合?站在IT端,每家廠商都覺得自己是老大,都覺得自己的產品是最牛的,能夠解決用戶所有的問題,但如果站在工業一端來看,並不是這樣。從工業角度看,每個IT廠商解決的都是一個特定的問題,一定要很好地組合在一起,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我們從2005年就開始在小範圍研究飛機設計,2006年成立索為系統公司,直到2010年我們都在做如何集成應用各種工具軟件實現飛機總體設計。我們花了一年多時間做了一個原型系統,到瀋陽某研究所交流,時任所長帶著總師、主任來考察,均表示理念很新穎。因為當時,供應商到客戶那裡都是講CAD、CAE和PDM、PLM等的,很少人去講集成,介紹如何把這些工具串起來用的策略和方法。
其實,從2006年到2010年,索為系統公司的成長發展還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市場成熟度不夠,集成應用的概念還沒普及,索為等於在做科普、做市場引導的工作,這通常是全球大廠商領導者才會去做的工作。但索為系統一直堅持研究飛機總體設計,經過四五年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打開了國內航空的一部分市場,包括之後又有了機遇進入到航天領域,陸續又挺進兵器、船舶等領域。發展至今,索為的業務結構在各領域均得到了較為均衡的發展,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索為前幾年在航空領域的知識和技術積累。 到了2012年,索為系統的發展模式又有了新變化——開始集團合作模式。原來索為的業務模式就是跟各個研究所一對一做項目。2012年,索為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展開戰略合作,中航工業集團選擇索為Sysware作為全集團的統一集成研發平台。今天來看,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價值巨大,因為如果不用統一的平台,整個知識體係是無法搭建起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