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07150065-1.aspx
中央社駐新加坡特派員黃自強/7月15日 氣候變遷讓水及廢水處理成為國際間顯學,與馬來西亞毗鄰的新加坡,不僅把水視為戰略資源,最近也有轉向研究轉換並淨化工業廢水的趨勢,而台灣則成為最佳取經對象。
新加坡國際水週(SIWW)會議12日才剛落幕,這是新加坡每兩年會舉行一次的國際會議,聚焦水資源保護,但如何維護水資源與再利用,一直是最重要的核心議題。
新加坡之所以舉辦國際水週會議,背後蘊藏國家生存命脈發展的關鍵危機。新加坡除了派出部長級官員與會,相關部門也全力參與各項分組討論,透過與會各國產官學研單位意見討論,讓新加坡看到了短中長期的國際水資源趨勢。
與馬來西亞僅一水之隔的新加坡,曾與大馬於1961年及1962年分別簽署供水協定,第一份供水協定2011年屆滿,但另一份供水協定2061年到期。
根據1962年的供水協定,大馬同意以每1000加崙馬幣0.03令吉(約新台幣0.23元)價格,每天供應 2.5億加崙的生水給新加坡,再以每1000加崙馬幣0.5令吉(約新台幣3.78元)價格,向新加坡買回經過處理後的淨水。
不料,大馬新任首相馬哈地(Mahathir bin Mohamad)最近接受媒體專訪提及1962年簽訂的供水協定時表示,內容很荒謬,是到了重新檢討水價的時機,他會與新加坡重新談判供水協定。結果引發星馬輿論熱議。
其實,新加坡一向對水資源維護與運作十分到位。新加坡目前共有4大水源,包括集水區、新生水、海水淡化、向馬來西亞購買水源。雖然向大馬購買水源僅為其中一部分,但新加坡也防患未然,要利用科技力量制定供水目標,增加水源供應量。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也設定長期目標,希望在2060年前透過科技力量,降低海水淡化過程中的能源需求,也要讓新生水回收率從目前的75%提升到90%。其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達到「自給自足」,不受制於人的最大戰略意涵。
公用事業局指出,透過科技力量讓新加坡的供水更穩定,預計新生水與海水淡化在2030年時能滿足新加坡80%的用水需求,2060年時更會高達85%。
新加坡從2002年起迄今已投入超過新幣4億5000萬元(約新台幣100億元)資金與27個國家合作,進行超過600種的研究項目,借助科技力量,提高水的生產量。
台灣的經濟部水利署今年首度籌組Fortune from smart water參展,除了分享再生水開發與營運經驗以及水資源管理技術,全面推動台灣水利產業新南向,也同時嗅到了新加坡把水視為戰略資源的潛在商機。
水利署綜合企劃組長張廣智這次率產官學研各單位與會,頻頻與新加坡相關學者接觸,獲悉新加坡不僅強化水的製程,如何轉化與淨化工業廢水等節能製程,也被新加坡列為今後發展的積極目標。
張廣智以統計數據為例,說明台灣早從2003年起推動產業節水輔導計畫,辦理包括廠商節水輔導、多元水源應用評估、用水盤查與水資源整合等工作,工業廢水回收率已由2002年47%大幅提升至2017年的71%,2031年預計達到工業用水回收率80%目標。
因此,如何憑藉台灣具優勢的工業廢水回收處理關鍵技術,把單純透過物理演算的水的流量大小,利用大數據分析模式,把水的運用數位化,形成具有龐大商機的「數位水」,創造出更大效益,正是水利署為這次首度新南向的「水足跡」試水溫之旅。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展示最新的電容去離子技術,以節能、節水的方式完成水質淨化,可以把新加坡自來水的導電度降至5 uS/cm以下,僅需0.1 kWh/m3的能耗,產出極優質的純水。
薄膜蒸餾法技術同樣也讓包括星國學者在內的與會代表驚豔。台灣業者分析,這種最新科技就是要透過液體特性濃縮濃度,再萃取離子,有效回收有價金屬再利用。
台灣對工業廢水處理與再利用卓有成效,不少台灣業者透過這次新加坡國際水週機會,已然感受到新加坡昔日雖多著墨於水資源的維護或管理,但如何處理工業廢水勢將成為新加坡關注重點,讓水及廢水處理更有效率。
張廣智強調,隨著時代進步,台灣對再生水處理技術也日進千里,處理再生水不僅要節能,不能耗費太多電力,更要創造能源,從排放的廢水中撈出能夠回收的「黃金」,台灣要掌握這一技術平台的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前進東協國家,擴大合作面向。(編輯:林憬屏)1070715
關鍵字標籤:...
|